六個步驟打穩家庭理財基礎 |就像經營一間公司,我們希望財務狀況健康且穩健成長

我們是在美國生活的雙薪爸媽,可以說是典型的美國華裔移民小家庭。婚前和婚後理財觀念沒有落差太大,但是有了孩子後,原本未開竅的理財投資腦,慢慢的學會計畫。我們有個共同的信念,就是投資自己的腦袋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也是開拓其他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

但是我們各自有各自的問題,像是Wei一直覺得自己有在理財,但是他的理財偏向短線操作,股票等衍生金融商品有略為研究;而我的話,略懂有一些知識,但是沒有系統性理解,完全是一個靠感覺。其實在公司裡面我需要掌控很多行銷預算,自認為還算是滿有策略的,但是很不幸的,完全沒有幾這個技能運用在生活中。我是一個不是太在乎金錢的人,更找不到金錢之於我的價值在哪。

這一切,就在有了孩子之後慢慢地開始改變了。

我開始把掌控、運用預算的技能,運用到家庭中。我不用對客戶、公司負責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必須而我也想要對我的家庭負責呀!組建家庭後,需要考量的也變多了,房產購買、獨棟房子的維護、孩子成長所需的花費像是教育、玩具、用具等、家庭活動像是旅行、個人職涯發展、創業等等,而在美國的家庭可能都知道美國是一個「萬稅萬稅萬萬稅」的國家,稅務之重,如果不好好規劃,真的會成為家庭很大的一筆開銷。

因為這些種種的原因,讓我們開始正視家庭理財的規劃 。

家庭理財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家庭財務狀況健康並且穩健成長。而要達成這個目的,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留意:

經營一個家庭,就像經營一間公司,我們希望財務狀況健康且穩健成長

家庭理財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家庭財務狀況健康並且穩健成長。而要達成這個目的,看了很多的書籍和文章,整理出以下六個步驟:

  1. 準備家庭緊急預備金

我想,每一個人都需要準備緊急預備金,不過這邊我更想聊聊家庭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當成立家庭之後,我們開始學習為自己的家庭負起全部責任。緊急預備金,顧名思義就是作為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時的金錢用途。意料之外不是指要買生日禮物、要準備驚喜這類的花銷,而是比如說突然失業了、家裡發生重大的轉變、房子需要修繕、突然大筆醫療需求等等。緊急預備金可以讓我們在意外發生時,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而在緩衝時間內,不至於影響家人的生活。

緊急預備金通常是建議存三到六個月的花銷,我們自己以6個月為比較保守的估計。緊急預備金包含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花費、必須償還的債務(例如房貸)加總之後再乘以六個月,就是總共需要準備的緊急預備金。在美國,根據調查,平均的緊急預備金大概是在USD$28,000左右,我們自己是準備超過這個平均數,算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至於家庭預備金要存在哪裡?有的人會選擇放在基金等容易贖回的地方,但我自己認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存在美國的saving account or/and checking account。絕對不要把緊急預備金跟可以投資的預算混淆了,也因此,不建議把緊急預備金放入會有風險的地方例如:

具有風險的投資商品:股票、債券股票基金股票ETF等等
我覺得在美國這邊,其實股票買賣非常方便也很即時,但是我們總不希望在有需要的時候被逼著賣股票,因為可能是在股市相對不穩的時候,那就要看願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了。

流動性低的標的:房地產、新創等等
以美國房地產而言,雖然在很好的區域,幾乎是賣家市場,好的房子只要list 幾天就可能有很多很好的offers 在等著你,但是若需要賣房這可是一系列的流程的。像是開始找賣房的agent、擬定策略等等,都需要時間。再者,我們也總不希望自己的房子在不得以的狀況下售出。

延伸閱讀:

➡️ Mr.市場先生也撰文寫了一篇針對台灣情況的緊急預備金的準備,我覺得非常受用,也更適合在台灣的家庭,可以做參考。

2. 把該有的保障陸續到位

你們有沒有過這個情況?在美國,公司非常強調給予了員工什麼樣的福利,而福利之一就是提供健康保險Health Insurance、眼睛保險Vision Insurance 以及牙齒保險 Dental Insurance,提供醫療保險,但在這些保險當中,你們是否真的清楚各項功能勒?以我自己為例,我從來都沒有好好看過公司人資部門寄給我們的保險資料,因為保險只是保險啊,如果沒有發生,又怎麼需要搞懂?這個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在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漸漸了解風險控管跟投資理財是一樣重要的。

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而保險同時具有資金融通與社會管理的功能。在美國,保險制度發展悠久,因此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像是人壽保險就有超過200年的歷史(台灣的保險制度大約是70幾年的歷史)。

在美國,政府規定了幾種必須購買的保險,包含醫療保險、車險、房屋保險。這些保險除了讓我們可以負擔的較少,起了保障功能,另外更扮演了維護國家、政府與社會的秩序與穩定的角色。比如說,在美國看醫生時,醫療費高昂,醫院都是看診了之後才會和病人收費,如果這位病人真的付不出高額醫療費用導致家庭破產,政府則需要付出成本來進行低收入的保護。換句話說,這些規定必須購買的保險其實不只保護自己也保護了他人(社會)。

那我們保障了社會國家,我們要怎麼保護我們的家庭、家人?

人壽保險就是一個保障自己家人的方式。人壽保險是人身保險的一種,轉嫁的是被保險人的生存或者死亡的風險。這裡所談的保障,是保護一個家庭成員對家庭的影響性,更準確的說是用來保障因為損失家庭成員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財務後果與需求。這些財務需求包含了比如說貸款、子女教育費用、生活費用等等開支。

而人壽保險又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有時效性的「定期壽險Term Insurance」,一類為「終身壽險Permanent Insurance」。

  • 「定期壽險」顧名思義就是有時效性的壽險,比如說你可以選擇10年、20年、30年的Term Insurance。只要按照時間定期支付保費,那麼在購買的時間效期內,都具有理賠的效力。有的人會覺得如果這只是短暫的,那為什麼要購買呢?定期壽險的背後理論在於The Financial X-Wave,它假定我們人在從青壯時期開始的20-30年會是責任壓力最大的時期,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來說,30-60歲之間正式財富累積的時候,但同時也會有建立家庭、教育子女、車貸、房貸的責任,責任多了,就也代表該位家庭成員的對家庭的財務重要性增加。而30年過後,也就是大約60歲過後,財富已經積累,而責任也慢慢的解除,那麼對於家庭的財務影響性也就不那麼重要。因此,定期壽險在保護的短期的這幾十年。

  • 「終身壽險」則是提供保障終身的能力,還多了存款功能。因為美國稅務的關係,終身壽險也常常被用做理財、稅務、積累現金值、財富傳承的一種策略。

我自己的觀察是台灣雖然有許多保險業務,但是正確的保險觀念並不是那麼廣為人知。相反的,我看到美國很多針對國高中生基的礎理財教學,就已經在談論這些知識與重要性了。

延伸閱讀:
➡️ 美國人壽保險指南
➡️ How much life insurance do parents need?

3. 定期追蹤並且嚴格遵守負債償還時間表

掌控家庭財務狀況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了解家庭的負債。負債有好的債務跟壞的債務。好的債務透過合理聰明的使用,還可能可以抵抗通貨膨脹,例如房貸。壞的債務大多用來做一次性的消費,例如信用卡卡債。

無論什麼債務,按時清還是最重要的!如果可以的話,壞的債務的項目也應該減低。我們自己目前有下列的做法讓幫助我們維持家庭財務。

  • 將目前的家庭負債列一個清單:在美國我們幾乎都是使用信用卡消費,信用卡的額度有多少?每張卡的繳費底線是幾號?需要付清的金額是多少?車貸餘款是多少?房子貸款是多少?把這些項目清楚的羅列成一個清單。

  • 對大項目的債務保持警覺,觀察市場:比如說我們買房子的那一年,美國房貸利率是4.13%,而今年由於COVID-19,房貸降到3%,我們密切注意這個動態,並且與多家lenders 保持聯繫,這也幫助我們最後在最好的時間點,拿到了3%的利率,而成功的進行重新貸款(refinancing)。雖然這個過程也需要付出一些心力,但是貸款利率4.13%和3%是差非常多的,如果利率拿的好,還可以抵抗通膨。

  • 對每一項負債進行分析:主要是清楚的了解這項負債對自己來說是好的負債還是壞的負債?假如是投資房,那麼收益率有超過貸款利率嗎?如果是好的負債,可以好好觀察是否有增加好負債項目的機會?

4. 增加淨現金流

增加淨現金流相信是每一個家庭的目標,也是我們工作、創業的目標。現金流可以幫助我們清償債務、增加存款,創造穩定收入。

現金流是什麼?現金流就是我們的收入扣除支出,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就稱為現金流。

怎麼增加現金流?那就是將我們的收入提高、再把支出降低,那麼現金流就相應增加了,現金流增加了,可以運用來創造其他收入來源的資金也就增加,

那就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元化的收入。而我們的底線就是,定期追蹤,確保收入是大於支出的。

  • 收入:收入可以有主動收入以及被動收入。主動收入是你為運用時間執行服務而獲得的金錢,主動收入對大多數人來說主要來源是工作的薪資收入。被動收入是指通過投資或過去完成的工作賺取的錢,不需要或只需很少的勞力就可以產生持續的收入,舉例來說像是股東分紅、智慧財產創作類型、不動產、資產類型被動收入等。

  • 支出:我覺得在家庭理財,我們不一定要斤斤計較每一筆支出,但是我們自己的做法是會訂定一個預算,同時,我們也大致對我們的支出項目與金額有大方向的了解。

5. 了解吃掉收入與存款的幾個殺手

我們都很努力的工作、我們都希望可以達成財務自由,但是在美國,我們也發現了幾個隱形殺手,這些隱形殺手正在、或即將影響我們辛苦賺取的收入,而我們通常都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這些隱形殺手為:

拖延症

我們每天接收太多的資訊、做太多的計畫,但是都忘記了,執行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我知道需要盤點家庭負債的列表與分析,但是我一直懶得做,久而久之,一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們可能從中損失了一些錢。我們的目標是,在這件事情變成緊急且重要前,早先一步做好計劃。而這個計畫,通常是要在重要且不緊急的時候開始執行,才可以幫助我們走得更長遠。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指的是一般物價的持續上漲,也就是說金錢購買力一年一年縮水了。比如說10年前我們用美金$200元到Costco購物,購物車裡面可以裝得比山還要高,各式各樣的產品,然而現在我們去costco 購物,同樣的美金$200元,可能只能夠購買購物車裡一半的東西。

在過去100年的時間,美國每一年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8%,我也特別在Statista 上面找了2010-219以及2020-2021預測的通膨率如下表。

statistic_id244983_projected-annual-inflation-rate-in-the-united-states-2010-2021.png

不過無論通貨膨脹如何,這不是我們自己能夠改變的,而我們能做的,是把通貨膨脹考慮在我們所做的每一個資金配置。

比如說通貨膨脹是指金錢貨幣價值變低了,但並不是資產的價值變低。也就是說,假設我們有一千萬現今在手上,存入銀行定存,那麼40年後,一千萬的貨幣現金經過通貨膨脹,可以換得的更購買力已經縮水;而資產像是黃金、房子等等則不會因為通貨膨脹而影響其價值。

市場損失

市場損失指的是例如在2000年到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化、2008年的金融危機、再到2020年3月份的 COVID-19造成的美股大跌。當然這並不是我們個人能夠控制的市場變化,但是如果考量到這個市場損失,我們有一些投資工具是可以做改變的。

以我們最近的經驗來舉例,美國公司都會配給的一個401K退休儲蓄計劃,這是與股市有掛勾的一項投資產品。雖說每股長期報酬率平均為6-7%,但是401k的投資策略其實是滿危險的。舉例說明,假設你有$100,000 的錢在401k,假設今年市場暴跌50%,那麼我們裡面的錢就變成$50,000,而第二年市場漲50%,那裡面的錢漲成$75,000,事實上我們需要市場漲回100%,我們才會回到我們原先所投入的$100,000。另一個舉例就是,假設65歲我要提領401k使用時,剛好發生股市大跌,那麼我就得不償失了。

並不是說401k這項工具不好,事實上我們也都有401k,而是也許可以在各項工具策略面考量市場損失這一塊的應變方法,進而把投資工具多樣化。

稅務

大家可能都聽過美國是一個什麼都萬萬「稅」的國家,對,只要有收入有賺得的都需要繳稅。說真的,在女兒出生之前,我每一年的報稅,簡直都是亂來,從來不知道自己繳了什麼稅,更不用說對美國稅收制度幾乎完全不了解。

當然我們沒有要變成稅收達人,但是了解稅務的基本可以幫助我們在考量投資、家庭財務分配上有更策略性的幫助。聰明的省了稅,可能會比縮衣節食還要省下更多的錢。

在美國,收入、投資的賺得可以分類成三種稅收方式:

Tax Now (Taxable) 可以理解成「稅」了又「稅」型
這類型的投資方式像是➡️ 股票、債券、基金、存款、存款證(Certificates of Deposits)

稅的方式➡️ 用這些投資方式賺得的收入、分紅等等全部都必須繳稅

換言之,我們賺得的收入,再去使用這些投資方式之後,我們還必須再繳一層稅,因次等於稅過了再稅。

Tax Later (Tax-Deferred) 可以理解成秋後算賬型
這類型的投資方式像是➡️ Traditional IRAs, 401k, 年金(annuities)

稅的方式➡️ 用這些投資方式賺得的收入可以等到開始領取(distributions in retirement)時再繳稅

換言之,政府現在不收你的稅,但是當你開始取錢時,就要繳未來的稅率。

Tax Never (Tax-Free) 可以理解成一勞永逸型
這類型的投資方式像是➡️ Roth IRAs, 終身型人壽保險(又叫做7702)、529教育計畫、政府債券

稅的方式➡️ 用這些投資方式賺得的收入以及領取(distributions)不需要再繳稅

換言之,我們用賺得的收入,把錢放入這些投資管道之後所再積累的income,再也不用繳稅了!

看到這邊,我們可以發現,每一項投資工具各有不同的稅收方式。如果可以把稅務理解清楚,對家庭的整體財務規劃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6. 逐步實現保護資產

在打穩家庭基礎之後,財富傳承則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計畫。我在一本書中看到很有趣的一個數據,76%的美國人同意有一份遺囑是很重要的,不過幾乎50%的美國人是沒有遺囑或者任何的遺產規劃。而為什麼勒?第一個原因就是“they just didn’t get around to it.” 其實我滿能理解的,因為以前的我,確實完全沒有想過這個部分。

我們開始研究是由於,在美國需要透過遺囑來指定孩子的監護人(假如父母發生什麼事情的話,法院會根據遺囑來判定監護人)。而假如沒有透過遺囑來設立孩子的監護人,那麼未成年的孩子在法院認證程序過程中就會被送往寄養機構,多數情況下,家長所希望的監護人並不一定是法院會認定的監護人。試想,這對孩子來說會是多麽大的風險。

而這只是遺產規劃裡面的一小區塊。遺產規劃很大區塊是如何為自己的資產做好永續的、策略性的規劃,利用遺囑、生前信託等工具來把現在擁有的資產,比如說房子、現金、股票、人壽保險、公司等做好保護。



Previous
Previous

Montessori 蒙特梭利教養必讀的三本書| 落實在家裡的生活哲學與信仰 (完整書單推薦免費下載)

Next
Next

有溫度的紀實攝影 S.Tung | 不要刻意的動作,而是真實的感情與能夠凝結當下空氣的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