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夢想談日常!爸媽如何不瞎忙?跟《爸媽不瞎忙》作者凱若學訂定家庭行事曆!

Untitled design (1).png

各種的責任下,加上育兒與陪伴所需要付出的時間,讓每一位媽媽,在孩子出生後,馬上面臨「時間永遠不夠用」以及「情緒上的轉折」這兩個挑戰。我很喜歡作者凱若在《爸媽不瞎忙》書中點到的一句話,很適合送給自己和你們:「有點妥協、有時狼狽,但這才是一個沒有濾鏡、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

媽媽角色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經常被賦予各種的責任,好像每個媽媽都擁有超能力似的!因為各種的責任,加上育兒與陪伴所需付出的時間,讓每一位媽媽在孩子出生後,馬上面臨「時間永遠不夠用」以及「情緒轉折」這兩個挑戰。

以下分享三個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練習的小方法,慢慢學會給自己多點彈性、和家人一起找出解法。

  1. 讓孩子融入屬於你們的家庭文化

Source: Wei & Erin  

Source: Wei & Erin  

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在乎的事情也有不同的先後排序。有的家庭習慣一起吃午餐、有的家庭更喜歡晚上一起的親密時光;有的家庭喜歡早晨的時光,有的家庭喜歡晚上多一點的me time.

在育兒這條路上,我們看著各式各樣的書籍,試圖摸索出對孩子最好的方式,但卻可能忘記了,最重要的是,篩選出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去實踐。我想到孩子剛出生幾個月時,我與我們在美國合作一段時間的保姆的一段對話。

我:「妳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調整孩子的作息,從九點改成晚上六、七點入睡?書上說這樣對小孩好像比較好。」

保姆:「晚上七點入睡的話,你們可能就要習慣早上六點就起床喔!其實小孩的一天的總睡眠時數是符合發展階段的就可以了,也許你們不需要有這麼大的壓力,最重要的是符合你們家庭的生活與工作作息。」

我不是想鼓勵晚睡或是早睡,而是,很多東西只要在大方向符合發展階段、不對孩子造成身體上、心理上的危險,也許我們可以給自己更多彈性。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是一輩子的學習,我們希望自己的家庭文化與價值觀可以慢慢將孩子融入,讓孩子了解家庭文化也瞭解爸爸媽媽。我也非常感恩我們的保姆尊重不一樣的家庭作息與家庭價值觀,因為如此,更讓我了解給別人多一點的尊重、給自己多一點的彈性,能夠讓育兒更貼近彼此。

2. 訂定一張會呼吸的家庭行事曆 照顧每個家庭成員的需求

最近因為我所主持的「不只是爸媽」podcast節目,與媽媽創業家凱若Carol Chen有將近兩小時很深入的談話。談話過程當中,我們聊了她的媽媽角色、創業挑戰、也聊了凱若在今年最新出版的書籍《爸媽不瞎忙》。

Untitled design.png

凱若身兼多重角色,17年前她就在台灣創辦多間公司、品牌代理,還出版了4本書。常常有人問凱若「創業不會犧牲家庭嗎?」、「你有留給時間給自己嗎?」這些問題,我想我們都有,而事實上,只需要多一些堅持、很多的調整、以及實際的作法,確實是有可能達到的。

凱若用自身的經驗以真實的口吻分享,包含個人的心態面、累積十幾年下來的時間運用心法等等。其中,我想和你們分享的是,訂定一張具有彈性、兼顧家庭每位成員需求的「家庭行事曆」。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訂行事曆的經驗與習慣,但是其實家庭生活也可以有行事曆!家庭行事曆是一個很實際的,可以將時間與個人需求試圖找到平衡的作法透過與家庭成員一起訂定行事曆,慢慢的把「每一位家庭成員所關注的焦點」視覺化的轉化到行事曆當中。比如說,我自己非常需要晚上的me time,因此在行事曆當中,我把我自己的me time大大的匡列出來,不僅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入行事曆的製作過程。

除了列出個人行程、家庭分工之外,還有三個重要的共同要素,分別是「睡眠時間」、「用餐時間」與「家庭互動時間」。凱若在書中也很詳盡的分享了她的家庭如何實際規劃與安排這三個要素,進而還提供了幾個版本的行事曆給讀者做參考,比如說「家有新生兒」、「家有學步兒」、「家有學年齡兒」、「家有青少年」的真實行事曆。

我自己認為主動的與家庭成員一起訂定家庭行事曆,能夠把本來被動的接受「育兒生活就是這樣呀」、「媽媽就是要做這些事情呀」這類型的想法,透過積極的做法,進而打造我們想要的生活。

家庭行事曆的訂定絕對不是要規定每一位家庭成員照表操課,事實上,所有的安排都是一個「動態」的存在,適時的調整或者透過家庭會議來替換掉不再適任的行程、共同訂定新目標。

3. 完美主義?追求每天一點的進步就好

Source: Wei & Erin 

Source: Wei & Erin 

無論是打造家庭行事曆,或者在生活當中的爸媽角色,我們總是在諸多責任與需要之間做取捨。在這些角色當中,我們慢慢的學習並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進而運用在生活當中。

媽媽的時間很碎片化,但是假如我們可以從一天30分鐘的me time逐步增加,那我們是不是也慢慢朝我們的目標前進?很多事情慢慢地做就會找到更多的出口,雖然不擅長,但是一天一點的進步,五年後的成果就會很可觀。 

關於習慣養成,我也推薦《原子習慣》這本書,《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 在書中討論習慣的養成原理以及創造與持續好習慣的作法。

最後,我很喜歡凱若在《爸媽不瞎忙》書中點到的一句話,很適合送給自己和你們:「有點妥協、有時狼狽,但這才是一個沒有濾鏡、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

Previous
Previous

找到各個角色的隱性優勢|「做自己」很重要?到底什麼是做自己?

Next
Next

2020 年度代表字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什麼?學到了什麼?